俄罗斯境内首次出现黑人的踪迹是在1704年,当时,俄国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驻君士坦丁堡的俄国使者从当地买回了一个黑奴小孩,带回了俄罗斯,赠送给了沙皇彼得大帝。彼得大帝非常宠爱这个黑人孩子,时常带着他,并且还做了他的教父,赐名为“阿布拉姆·彼得罗维奇·汉尼拔”。由此,俄罗斯贵族逐渐开始接受黑人,有的黑人被聘为侍卫,有的被任命为臣子,命运也算不错。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黑人来到俄罗斯,俄国人民对他们的态度一直较为友善,主动结交,直到上世纪60年代。那时,苏联和美国是全球两大超级强国,二者你争我夺,都想成为世界的主宰。美国对苏联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且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极为强大,拥有许多支持者。
苏联总统赫鲁晓夫为了增强苏联的国际地位,决定拉拢南非的一些国家,因此他把目光投向了非洲,为了获得南非的支持,赫鲁晓夫以“文化交流”为名,大量引进了黑人学生,计划为南非培养人才。
南非政府欣然接受,并派遣了数十万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在苏联,赫鲁晓夫为这些黑人学生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不仅免除学费,每月还发放90卢布的高额补助。这样的待遇传到了非洲,很多没有学识的人纷纷冒充大学生来到苏联,借机享受生活。结果,苏联接纳了大批黑人学生,人数一度达到四五十万,苏联政府没有时间逐一筛选,便接受了所有人。
这些黑人学生来到苏联后,许多人并不关心学业,最关心的只是享乐。许多黑人开始在苏联结伴喝酒,尽情挥霍,生活放纵。随着黑人数量的激增,苏联人对于他们的行为并不喜欢,但通常也不会干涉。
不久后,黑人学生开始在苏联寻找乐趣,结识当地的姑娘,并用补贴款招待她们。由于黑人学生手里有钱,开始追求西方式的生活方式,渴望拥有一位肤白貌美的女友,甚至有些人同时拥有多个女友,将这当作一种荣誉。有些苏联女生误入歧途,甚至生下了孩子。
就在这些黑人留学生逗留苏联期间,混血儿的出生人数激增。苏联政府虽然没有想到事情会如此失控,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些女孩是自愿与黑人交往的。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黑人开始变得越来越放肆,甚至发生了性侵案件。这些留学生中的不少人,假借补习之名行不轨之事,甚至对单独外出的女性实施暴力。黑人学生的行为在苏联女性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许多女生害怕独自上学,晚上也不敢走夜路,看到黑人学生时尽量避开。
这些事件逐渐引起了苏联当局的关注,政府展开调查,并决定将那些有不良行为的黑人学生遣送回国。随着这些黑人学生的离开,苏联社会对他们的容忍度逐渐下降,种族之间的矛盾加剧。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苏联政府逐步开始严格管制黑人群体,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的行为。黑人变得安分守己,但即便如此,苏联人对黑人的敌意并没有消失。许多苏联家庭开始禁止孩子与黑人交朋友,甚至连交流都尽量避免。
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苏联女孩心甘情愿与黑人交往,顶着压力与他们建立关系,然而,俄罗斯人对于这种行为已经变得异常敏感。有时,看到黑人与苏联女孩在街头走动,即使不认识也会有人上前与黑人发生冲突。这些暴力行为在街头时常上演,警方有时也会介入,并责骂黑人。
经过这些冲突,俄罗斯社会对黑人的态度愈发负面,黑人在苏联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最终,赫鲁晓夫决定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下令遣送所有有不轨行为的黑人学生,并禁止他们再次入境。
然而,随着红场事件的发生,国际上对于苏联的指责声不断增多,美国借机抨击苏联,拉拢了不少非洲国家。苏联政府最终为了保持与南非的良好关系,决定留下部分表现尚好的黑人学生,并提供严格的监督措施。
这些留下来的黑人学生,虽然行为受到了约束,但仍然未能改变俄罗斯社会的态度。最终,黑人留学生离开苏联时,俄罗斯人举行庆祝活动,表露出他们对黑人的强烈排斥。
即使如此,苏联培养的黑人留学生在回到南非后,很快与西方国家合作,给苏联带来了不少不利的舆论。在这之后,俄罗斯的黑人群体逐渐减少,直到如今,俄罗斯境内的黑人数量依然不到5万。
如今,黑人想要在俄罗斯立足依然很困难。虽然对黑人的敌意有所减弱,但俄罗斯人始终保持着警惕。黑人群体的行为和文化差异,一直是他们难以融入俄罗斯社会的根本原因。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大融合的推进,苏联当年面临的种族问题依然在很多国家出现。苏联的经历提醒我们,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背后仍需强大的国家实力与无私的文化基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