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约2000字,阅读约需要5分钟。
喜欢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困惑:为什么汉唐时期强盛的中国,会一步步走向积弱?对于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上千种解释,我这里要谈的,是一个很片面的因素——轿子的影响。
轿子又称“肩舆”、“平肩舆”。“轿子”之名,据说最早始于宋。也有人说,轿子最早是由车演化而来。《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岭)”。唐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是也’。”汉时的所谓轿不过是能行山路的车。《明史·舆服志》干脆明说:“轿者,肩行之车。”
最早的肩舆象一个车箱,缚上两根长竿,上面坐人,放在肩上抬行,为一种代步工具。后来出现了以手抬高与腰齐的腰舆,以攀挽竿负行的攀舆和半抬半拉的挽舆等。
关于肩舆的起源,以往多以为始于汉晋。《晋书》记有书法家王献之乘竹肩舆闯入他人竹园的佳话;晋画家顾恺之的《女箴图》,画的是汉成帝乘坐八抬肩舆,据此认为肩舆始于汉、晋。但这个说法并不能成立。
1978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固始县侯固堆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大墓,墓主人是宋景公的妹妹吴国的句吾攵夫人,墓中出土有三乘肩舆,分屋顶和伞盖形两种,距今250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轿子。
虽然历史很久,但是,轿子真正在中国的流行,始于宋朝。汉唐时期,官员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骑马和乘马车。武将一般是骑马的,所以,唐朝时期,马术盛行,皇宫里,都有打马球的记载。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军事都是很强大的。马车也在唐朝,发展到了全盛时期,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但遗憾的是中国车在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双轮,还是欧洲人发明了更先进的四轮马车,原因就是一个小小的车身转向装置就困扰了聪明能干的中国人上千年。
从两晋以后,官员们发现,牛车比马车平稳、舒适。以至于“满朝文武,无乘马者”。宋朝,人们又发现,牛车也不如轿子舒服。于是,乘轿之风盛行。王安石为此还发过一番议论,认为把人当作畜生奴役,是不对的云云。但是,轿子还是流行了,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轿子的流行。
展开全文
在明清时期,轿子的应用,达到了顶峰。32人抬的满清大轿(见上图),在轿厢里放一碗水,走出数里水不能撒出一滴,如此舒适程度恐怕是号称世界上最舒适的劳斯莱斯都望尘莫及。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轿子的繁盛史,恰恰就是中国的积弱史!
从军事的角度讲,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威力最大的兵种。而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要有两个条件:好马和善于骑马的人。
轿子的流行,使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马匹不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养马主要用于耕田和拉载重车,驯服成了主要要求。没有了速度和勇敢的马,不再适于战场。好马只能从北方游牧民族获得。
失去了骑马习惯的汉族人,想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很困难。从社会角度讲,轿子流行,使马车的发展失去了主要原动力。而马车,是古代的主要运输工具。运输能力的落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商业发展的缓慢。也就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变慢。
另外,中原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自身携带给养的能力很差。行动缓慢,对给养的要求又很多。在游牧民族地区,又很难做到就地补充给养。缺乏有效的运输工具,后勤困难,也是导致军事积弱的原因之一。从明成祖几次征讨蒙古失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影响。
轿子不是中国的专利,在古埃及的壁画上可看见,波斯帝国也使用,而古罗马的皇后和元老院议员的夫人才可以乘坐轿子,此种交通方式,欧洲到17世纪还存在。后来马车出现并改良,轿子才退出历史舞台,只在运送伤病时还有运用。
但是,也许是由于劳动力短缺等原因,轿子在西方,一直没有达到盛行的地步。也就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汉唐时期的强盛,也导致了中国对于舒适的过分追求。这种追求,为日后的积弱,埋下了隐患。由简入奢易,由奢反简难。轿子,终于将强盛的中国,抬到了百年的衰亡与耻辱。
★聲明:本篇内容采自互聯網,旨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原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號的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本文發佈後的15日內與本公號聯繫。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相關内容。本公號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推薦閲讀 點擊圖片進入可購買
[在故紙堆里尋些未來的意 義 —— 我因何寫作了《古典中國的側面》? ] ▲20余名资深记者和主编联名推荐!↑点击购买作者亲笔签名版。
更多精彩内容
點擊圖片進入
点在看 ↓,告诉我你也喜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