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养自己的父母能产生这么大的仇恨,根源是什么?就是花钱买来的,就是精心培育、无底线付出换来的。
社会交往中同样遵从这样的规律,你资助一个贫困生,他考上大学了,你想终止资助,或者你的财务状况不佳,或者你发现这个人不值得,你要终止这个关系,他不会感恩你多年的帮助,而是会恨你为什么不继续无条件对他好了。
你不喜欢吃鸡蛋,每次都将属于自己的蛋送给你的好友,有一天,你没有送给他,而是送了另一个人,他不会念及你给了他那么多,就算是不说,他也会内心开始埋怨你,如果不是鸡蛋,而是价值很高的东西,这埋怨很可能升级成仇恨。
笔者就曾习惯性地将家里的纸箱等物品收集几天后,送给楼下捡废品的奶奶,一开始她很感谢,慢慢地,就成了理所应当的,家里换冰箱时,送货师傅问这纸箱能不能送他?当然很乐意送他,碰巧下楼遇见那个奶奶,看我送这么大、这么重的一个纸箱给一个送货师傅,顿时脸色就沉了下来,开口质问我,为什么将本该属于她的东西送给别人?
自此,我再也没有送给她,也不送到楼下垃圾站,而是积攒几天拿给小区门口收废品大姐,有时给一块、有时给两块,然后将这个小小钱给女儿,给她积攒零花钱。她也见过我拎着纸箱走向卖废品处的情形,眼神动作里都充满了仇恨。请问,我做错什么了?请问,我需要为了维护邻里关系,要讨好她去弥补我的“过失”吗?
被帮助的人、被给予的人,为什么很容易成为施恶的人?为什么本可以成为佳话、本可以是抚育反哺的关系,最后都走向了仇恨?
因为:
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健康的是平等对话关系
你给出去,白给,你们的关系的天平就不平衡了,而且,你白给,也就是说他什么都不付出就能得到,这个关系默认就是你付出你就在下位,他比你高人一等,你心甘情愿付出,他心安理得接受,你们之间默认就是这样的关系,长此以往,你甘心?你停止了给予,或者你需要他对等付出,对他来说,你凭什么?你本来不是挺贱的吗?
那这个不平等是谁最先打破的?一开始人家就要挟你必须白给吗?你既然亲自建立起不平等关系,那就自作自受呗。
二、应该帮助值得的人,或者有用的人,而不是可怜的人
人应该善良,人也有时候需要表达爱和表达慷慨。但这里面有个前提,就是被帮助者,要么是值得被帮的,要么是对你有用有价值的人,或者干脆,你给出去、帮出去,你从来根本没任何想要回报的想法,就是你人高尚,或者就求一个心安。
而不是见到一个可怜人,出于同情就去帮助他;看到一个人遇到难处了,你就主动为他排忧解难,尤其是借给他钱、大额的钱,这种事,现实中,基本上都没有好结果。
同理,是你先打破了平等、平衡,双方关系不在一个等位线上了,所有的失衡,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
三、道不轻传、法不贱卖、医不叩门
这是世界的规律,付出才能得到,所有有价值的东西,要么直接付费,要么间接付费。免费,对方感觉上自尊上,就是你将他置于低位。但是,在他潜意识里,他觉得他有本事可以白嫖。他唯独不可能表达感恩和感谢。
没有人愿意处于低位,他免费得到东西时,内心的窃喜,却无法补齐他自感低位者的心里失衡。就是他既想白嫖,又想平等。这是匮乏者的人性。
真懂这个道理的人,从不会心安理得白要人家的好处,他不会用语言“太感谢您了”“我一辈子忘不了您的恩情”,而是马上回馈价值以平衡关系。
这样的关系才是可持续的关系,下次有需要,双方还能合作,而白嫖的人,他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实际上白嫖基本上就扼杀了一段本可以持续下去的关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