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维生素
1.3.1.1 维生素A
维生素A(视黄醇)对于调节基因表达及细胞分化和增殖、特别是椎骨和脊髓、四肢、心、眼和耳的发育意义重大,与胎儿的生长发育、骨骼和胎盘的生长、免疫系统形成及母婴的视力发育均关系密切。
孕期维生素A摄入不足会导致妊娠夜盲症的发生。Oliveira和Rondo在对1993-2006年的14篇研究报道进行综述后提出,孕期补充维生素A可以降低母体发病率。目前我国对孕期女性的推荐摄入量为900 g RE。母体血中的维生素A能以维生素A结合蛋白(VA-RBP)的形式通过胎盘转运给胎儿,但胡萝卜素不能经胎盘转给胎儿,故而动物性食品如肝脏等应当作为孕妇维生素A的主要来源,建议至少占总供给量的50%左右。
过量摄入维生素A或视黄醇也会产生致畸作用,而孕早期是发生这种致畸损伤最危险的时期,所造成的胚胎缺陷最初来自于颅神经管嵴细胞。虽然对维生素A可产生致畸反应的阈值大小尚具争议,但是对于育龄女性而言,这种致畸性是维生素A不容忽视的不良反应,并应当将其可耐受上限水平(UL)定为3 000 μg/d。
1.3.1.2 维生素D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增加胃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来维持血浆中的钙磷浓度。在妊娠期间,补充维生素D能够增加25(OH)D3的循环浓度、从而改善新生儿体内钙的状况、促进胎儿的生长、神经系统的发育、肺的成熟以及免疫功能的完善。
孕期妇女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将影响婴儿的骨骼发育,钙及维生素D的摄入量达到推荐膳食供给量标准的母亲,其胎儿的出生身长、体质量及阿氏评分均明显优于母体维生素D摄入量相对不足的群体。孕期对母体补充维生素D可以有效降低其后代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危险。
孕妇不可过量摄入维生素D,以防出现高钙血症及高钙尿、软组织钙沉积、不可逆性肾与心血管损伤等潜在毒性以及婴儿动脉硬化的发生,当日摄入量超过45 μg时则可以出现中毒反应。当前的推荐摄入量为每日5 μg即200 IU。
1.3.1.3 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通过切断链来防止脂质过氧化的抗氧化剂,特别是针对膜磷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血浆脂蛋白。α-生育酚还能够抑制细胞增生和分化过程中的蛋白激酶的活性。血液中α-生育酚的浓度在妊娠过程中会升高,但胎儿出生时脐带血中的维生素E浓度被证明低于母体血液中的浓度,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可能是胎儿维生素E的主要来源。妊娠女性维生素E的RNIs与非孕期女性相同,中国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4 mg。尽管在Min的研究中提出母体维生素E及C的水平升高可增加胎儿的出生体质量,但是其他随机对照试验中提出,不可将大剂量的维生素E和C共同补充给孕妇,否则不仅不能预防先兆子痫的发生,还可能增加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分娩率。Boskovic等也报道了在对孕妇大剂量补充维生素E(每日400~1 200 IU)时,虽然出生畸形的发生危险并没有明显增加,但却有可能降低婴儿的出生体质量。
1.3.1.4 维生素K
维生素K作为辅酶参与与血液凝固和骨代谢相关的特定蛋白质的合成。Liu等研究报道在35周孕期前给予孕妇维生素K1可显著改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和Ⅹ的活性,从而显著降低早产儿(心)室周及(心)室内出血的发生率。
1.3.1.5 叶酸
叶酸作为一碳转移的辅酶在核苷和氨基酸代谢中发挥作用,对于细胞分化及蛋白质合成非常重要。由于DNA的合成需要叶酸作辅酶(用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因此正常细胞的分化也需要叶酸的参与。妊娠期对叶酸的需求因一碳转移反应速度的加快而大量增加,特别是在核苷酸的合成和细胞分化过程中。叶酸还会被大量转移给胎儿,如果摄入量不足,母体血浆和红细胞中的叶酸浓度会下降,特别是在分娩后。叶酸的缺乏会使DNA合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活性减低,并因此发生巨幼红细胞的改变,造成贫血的发生。虽然巨幼红细胞贫血多见于孕晚期,但当叶酸缺乏时,形态学与生物化学改变可先发生。
充足的叶酸摄入能够将婴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危险降低70%,叶酸缺乏除了必然导致神经管畸形之外,还很可能增加缺血性心脏病及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自从1992年和1998年美国卫生署及美国医学会分别提出,需对育龄妇女每天补充400 μg叶酸,且与此同时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开始对粮谷类食品强化添加叶酸以增加目标人群的叶酸摄入量之后,婴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已被减少了26%,并且2004年育龄女性摄入含叶酸的维生素营养补充剂的情况较1995-2003年有了实质性的增加,即约40%的育龄女性叶酸摄入量达到了推荐值。我国于1993-1995年进行了一项较大范围的孕期妇女补充叶酸的试验。结果显示,孕前每天补充400 μg叶酸可显著降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尽管许多女性都需要服用叶酸补充剂以满足对妊娠期的推荐供给量(RDAs,我国现在用RNIs代替RDAs),但是由于UL仅为每天1 000 μg,因此采用药物补充时应当慎重。
1.3.1.6 维生素B1
硫胺素作为辅酶参与碳水化合物和支链氨基酸的代谢。由于维生素B1依赖性酶在胎儿脑发育的脂质和核苷合成的细胞能量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孕妇维生素B1缺乏可对胎儿大脑发育造成损害。妊娠期间,由于母体和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能量消耗的少量增加,使得硫胺素的需求量较非孕期女性增加约30%,如果缺乏维生素B1,母体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但新生儿则有可能发生先天性维生素B1缺乏症或在幼儿期发生口面畸形。
1.3.1.7 维生素B2
核黄素作为辅酶参与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对维持正常物质代谢起重要作用。它还参与包含烟酸的辅酶的生物合成,以形成5-磷酸吡哆醛,以及5,10-甲基-四氢叶酸的还原。维生素B2作为辅酶还能影响与先兆子痫相关的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和血管扩张,保护胎儿免受低氧环境的影响。
1.3.1.8 维生素B6
作为人体内100多种重要化学反应的辅酶,参与机体蛋白质的代谢,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大脑神经传递素及神经细胞的合成。维生素B6作为辅酶参与氨基酸、糖原以及鞘氨基醇的代谢,在许多代谢过程例如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维生素B6的AIs为每天10 mg,当摄入量为7~10倍时可致中毒。
1.3.1.9 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在碳链长为奇数的脂肪酸的代谢和甲基转移反应中发挥辅酶的作用,充足的维生素B12对于维持正常的造血功能和神经功能非常重要。母体维生素B12水平的不足被证明与宫内生长发育迟缓关系密切且会增加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此外,由于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三者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关系非常密切,而同型半胱氨酸的蓄积与机体多种异常的/有害的变化有关。重要的是,这三种B族维生素缺乏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的进一步代谢受阻,造成大量蓄积在体内,可对胎儿造成伤害。
1.3.1.10 维生素C
维生素C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并可使其他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A、E和一些B族维生素再生,同时作为重要营养素在免疫系统和抗自由基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国建议妊娠中后期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每天130 mg。
1.3.1.11 泛酸
泛酸是辅酶A和磷酸泛酰巯基乙胺的组成成分。有关泛酸在孕期的使用情况的资料非常少,美国和加拿大人群的常规摄入量似乎可以保障健康的妊娠结果,因此妊娠期的被设定为每天6 mg。
1.3.1.12 生物素
生物素在依靠重碳酸盐的羧化作用中发挥辅酶功能。这类反应包括了丙二酰辅酶A的形成和三羧酸循环或生成葡萄糖过程中丙酮酸盐的羧化作用。亮氨酸的降解和D-甲基丙二酰辅酶A的形成也都依赖于生物素。
1.3.1.13 胆碱
胆碱是乙酰胆碱、磷脂类以及甘氨酸三甲内盐的前体,作为非叶酸依赖型的甲基团在肝脏中参与高半胱氨酸的甲基化。因此,妊娠期女性的被定为每天450 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