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价格悄悄攀升:双轨定价背后的商业迷局
盛夏的午后,白领张女士习惯性打开外卖平台,准备下单常吃的咖喱饭。页面显示"门店同款"售价48元,附赠"免配送费"标签。而昨日她在餐厅堂食时,菜单价仅39元。这并非孤例——从连锁茶饮到快餐品牌,"同一商品,外卖价更高"已成常态。这看似悖论的定价逻辑,究竟是成本倒逼,还是精心设计的商业策略?
一、成本差异论:被高估的表面逻辑
"外卖贵是因打包配送成本高",这一解释被多数消费者接纳,甚至部分商家也深信不疑。资料3中的数据显示:平台佣金、配送费与打包物料等成本,通常占据外卖流水的20%~30%。以喜茶、米村拌饭等连锁品牌为例,其外卖定价需覆盖不同门店的租金及运营差异,导致区域价格浮动。
然而成本论遭遇了双重质疑。一方面,平台方强调"不同渠道成本差异属行业常态",但未解释为何成本增幅远超实际支出。另一方面,资料1尖锐指出:成本定价逻辑"浮于表面"。若单纯为覆盖成本,商家完全可通过明列附加费实现透明化,而非直接抬高商品标价。
二、价格错觉: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
消费者认知偏差正被转化为商业工具。资料2揭示核心策略:"低价营销不是让你占便宜,而是制造占便宜错觉"。当外卖界面标注"免配送费""打包费立减"时,多数人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费用已被折算进抬高的商品价格中。
实验证明:拆分收费会显著抑制消费意愿。单独显示"餐费39元 配送费9元"的方案,远不如"餐费48元(免配送费)"更具吸引力。心理学中的"锚定效应"在此生效——减免提示成为价值参照点,使消费者忽视基础价格的暗涨。更关键的是,堂食与外卖场景的天然隔离,让比价行为变得低效,进一步强化了定价自由度。
三、平台博弈:流量规则重构定价权
成本与心理战术之外,更深层的是平台经济对商业逻辑的重塑。资料1指出:商家"自己可能都没明白原理"。这种现象源于平台算法的隐形操控——
首先,竞价排名机制迫使商家让利。资料3显示,平台佣金率普遍超过15%,而头部位置曝光需叠加营销费用。为维持利润,商家只能将成本转嫁至定价。其次,满减活动设计倒逼价格虚高。例如需设置"满50减10"时,将单品提价至55元,既能满足活动门槛,又保障实际收入。最终形成"高定价—大折扣—强曝光"的循环。
连锁品牌的"双轨定价"更暴露系统性矛盾。资料3提及,其外卖价需兼容不同区域门店成本。实质上,这是将低效门店的运营压力,通过平台转嫁给全体外卖用户,实现跨门店的成本均摊。
结语:双轨定价暴露的三重困局
外卖与堂食的价格分轨,已超越单纯的商业策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典型切片。它首先暴露成本透明度危机——当附加费用被包装进商品价格,消费者失去知情权;其次反映平台权力扩张——算法规则正替代市场规律,商家陷入"不参与则淘汰"的囚徒困境;最终折射价值认知错位:我们为"即时可得"支付的溢价,究竟属于配送服务,还是为平台生态输血?
当张女士们为"免配送费"欣然下单时,无人察觉自己早已在价格迷宫中买单。破解困局不仅需监管介入规范标价行为,更需追问:当便利性成为新刚需,我们是否正默许商业逻辑对公平性的蚕食?答案或许藏在下一个刷新外卖页面的瞬间。
责任编辑:王天昊